Quite exciting this computer magic

Friday, July 21, 2006

 

台灣大學校門


國立臺灣大學校門放大國立臺灣大學校門1935年的國立臺灣大學校門放大1935年的國立臺灣大學校門臺大校門上的題字放大臺大校門上的題字

台灣大學校門建造於1931年,位於台北市大安區。該古蹟為台大正門與守衛室所在,現仍為台大主要校門。

台灣大學簡介

台大正式名稱為國立臺灣大學,簡稱臺大。前身為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帝國大學,成立於1928年,日本當時九所帝國大學之一。1945年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,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後,取代了國立中央大學成為中華民國政府最為重點建設的大學。它是臺灣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,也是社會學運的發祥地。

校門特色

1931年所建的台大校門為約3m高的堡壘型建物,外觀造型樸實,結構施工精良。該建物由台灣總督府總督官房之營繕課設計,建材使用台灣本土所產褐色面磚與北投唭哩岸石。另外,因採堡壘形式,呈現厚實堅固之感,色彩與校園校舍相同採咖啡色。

該建物本作校門之外,也具管制學生及校內人員之用。威嚴校門中間部分巧妙嵌入面積約數坪的警衛室,左右皆可管制出入,曾被部分學生認為是威權統治象徵。

校門中間國立臺灣大學字樣是由前教育部長朱家骅先生所提。

民主運動與校門

除此之外,校門外之公共空間則因場地寬廣醒目,台灣戒嚴時期亦為推動台灣民主的主要地點之一,現今仍為社會運動圖騰,台大學生仍常於此處表達對社會議題的不滿,例如著名的四六事件與廢除刑法100條

1990年代,台大部分圍牆整建拆除之際,該校門曾有存廢之議。不過,該校門已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於1998年5月公告為台北市市定古蹟。

编辑台北市重要古蹟
文山區集應廟
信義區台鐵澡堂 | 菸廠
內湖區林秀俊墓 | 郭氏古宅 | 清代採石場 | 役場會議室
萬華區龍山寺 | 學海書院 | 謝宅 | 清水巖 | 洪氏祖厝 | 地藏庵 | 林宅 | 慈雲寺 | 西門紅樓 | 老松國小 | 臺糖北倉 | 青山宮 | 西本願寺
士林區閻錫山故居 | 士林官邸 | 潘宮籌墓 | 御賓館 | 芝山岩(遺址、隘門、芝山巖惠濟宮)| 天母白屋 | 潘宅 | 慈誠宮 | 公有市場
中山區臨濟護國禪寺 | 蔡瑞月舞蹈社 | 圓山遺址 | 圓山別莊 | 建國啤酒廠(高砂麥酒株式會社)| 前美國大使官邸(前美國領事館) | 第三高女(中山女) | 衛生局舊址 | 中山教會
北投區周氏節孝坊 | 中山樓 | 教研中心 | 水道系統 | 前日軍衛戍醫北投分院 | 北投教堂 | 吟松閣 | 溫泉浴場 | 普濟寺 | 台銀宿舍 | 不動明王石窟 | 文物館(原佳山旅館) | 穀倉
大同區陳德星堂 | 陳悅記祖宅(老師府) | 原台北北警察署(今大同分局)|總督府鐵道部 |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| 台北孔子廟 | 台北市政府舊廈(原建成小學校) | 霞海城隍廟 | 圓環防空蓄水池 | 大稻埕辜宅 |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| 大龍峒保安宮
大安區清真寺 | 殷海光故居 | 芳蘭大厝 | 師大(原台北高校)校舍 | 台大校門 | 台大(原帝大校舍) | 北監圍牆遺蹟 | 台北工業學校紅樓(北科紅樓) | 紫藤廬 | 龍安坡黃宅濂讓居 | 義芳居古厝
中正區台大醫院舊館 | 司法大廈 | 台大醫學院舊館 | 公會堂 | 水源地 | 台北府城(北門、東門、南門、小南門) | 台北酒廠 | 北一女 | 台北郵局 | 臺北賓館 | 撫台街洋樓 | 布政使司衙門 | 臺電社長宿舍 | 台銀 | 放送亭 | 總督府遞信部(交通部) |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(國立台灣博物館) | 總督府電話交換局 | 自由之家 | 行政院 | 李國鼎故居 | 東和禪寺鐘樓 | 帝國生命會社舊廈 | 建中紅樓 | 急公好義坊 | 紀州庵 | 原臺北信用組合 | 原臺灣軍司令官官邸 | 原臺灣軍司令部 | 原臺灣教育會館 | 婦聯總會 | 專賣局 | 黃氏節孝坊 | 監察院 | 濟南教會 | 總統府 | 勸業銀行舊廈 | 嚴家淦先生故居 | 台大法學院 | 三井物產舊廈 | 大同之家 (含網球場) | 寶藏巖 | 齊東街日式宿舍 | 延平南路45號
模板 - 討論

Thursday, July 20, 2006

 

索爾戰役


索爾戰役
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一場戰役

日期:1745年9月30日
位置:索尔
結果:普軍勝利
起因:{{{casus}}}
領土變更:{{{territory}}}
參戰者
普魯士奧地利
薩克森
指揮官
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卡爾(洛林親王)
兵力
約22,000人未知
傷亡
損失約3,911人
7,000多人被俘
損失約7,444人
{{{notes}}}

索爾戰役(Battle of Soor),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在1745年9月30日的战役。以普軍勝利作結。


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,普軍在霍亨弗里德堡戰役乾淨漂亮的奇襲中大敗奧軍。此戰之後,卡爾親王緩緩向南退入波希米亞境內,腓特烈大帝達成了解除西里西亞威脅的戰略任務,向波希米亞追擊了一段距離,劃一個順時針的大圈,主動撤回西里西亞,準備談判結束戰爭。但是奧地利軍隊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,卡爾親王元氣已複,於9月29日夜突然發起索爾戰役,計劃以彼之道,還施彼身,也以夜襲還以顏色。

索爾戰役,奧地利軍4萬人,確實出其不意地抓住了腓特烈22,000人的普軍,於夜間進軍,完全包圍普軍營地。但是奧地利人沒有馬上發起進攻,可能是怕暗夜之中混戰,不利於發揮數量優勢吧。第二天早晨5點,腓特烈才接到報告,獲知已入奧軍包圍圈,緊急集合部隊出營列陣迎戰,8點鐘,普軍陣線已經列好,井然有序之中竟然看不出受到奇襲的慌張。不能不說普魯士軍隊的素質確實高過奧地利一籌。這次索爾戰役,是腓特烈第一次試圖把經過自己思考和設計的斜線式戰術付諸實施。

腓特烈在這次戰役中,以加強的右翼首先發起衝擊,普軍步兵冒著奧軍炮火,在戰場上行進600步,就象在訓練場上一樣,然後以排槍齊射壓倒敵方火力,發起衝鋒,一舉佔領奧地利炮兵陣地。按照腓特烈的腹案,中央和左翼本來是要回縮的,但是受右翼成功的鼓舞,左翼也自發地發起衝鋒,而奧地利軍隊雖然人多勢眾,素質卻不如普軍,此時陷入全線退卻。索爾戰役標誌著腓特烈斜線式戰術思想付諸實踐,雖然這次的運用還不那麼完美,但是仗畢竟是打勝了,而且是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大獲全勝。奧地利損失7,444人,普魯士3,911人,在激戰中,腓特烈本人留在後方的營帳、馬匹、隨身錢物、甚至餐具和他的長笛都被奧軍奪取。這一仗,可以算是險勝。

參看

  •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
  • 霍亨弗里德堡戰役
  • 腓特烈二世 (普鲁士)


參考文獻

  • 顧劍 《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》
    • Dennis Showalter "The Wars of Frederick the Great" 1996年英文版
    • Christopher Duffy "Frederick the Great: A Military Life" 1985年英文版
    • Theodore Dodge "Great Captains" 1889年英文版
    • 富勒 《西洋世界軍事史》 1981年中文版
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
莫爾維茨會戰 - 查圖西茨會戰 - 德廷根戰役 - 土倫戰役 - 豐特努瓦戰役 - 霍亨弗里德堡戰役 - 索爾戰役 - 凱撒斯多夫會戰
編輯



索爾戰役是一个與戰爭相關的小作品。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。



Archives

February 2004   May 2004   February 2005   March 2005   July 2005   December 2005   July 2006  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

My Photo
Name: